校友读书奖,跨越一甲子的东师情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1960年代 社会情勢 校友读书奖,跨越一甲子的东师情

校友读书奖,跨越一甲子的东师情

2023-05-25 03:5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5月9日,由已故东北师范大学政治学科主要奠基人、学校原党委副书记李冀和夫人孙式缪捐资的“校友读书奖”正式设立。李冀、孙式缪夫妇的子女李过江、李培培、李永明、李晓缪不远万里辗转专程归国重返学校代表父母捐赠。学校举行了隆重的捐赠仪式,并设立纪念树和“冀缪读书纪念石”。

李冀、孙式缪夫妇的四子,遗嘱执行人李永明代表家属在捐赠仪式上,深情讲述了父母的感人故事。让我们通过字里行间的温情流露,再次感受东师老一辈建设者的崇高人格风范和赤诚母校情怀。

家属捐赠的李冀在校工作期间部分历史档案资料

李永明在“校友读书奖”捐赠座谈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东北师大兰书记、周书记、王书记、薛校长、柳主任、田馆长及政法学院和学校各部门的领导和老师,女士们及先生们:

我代表家父李冀(1924.2.11-2020.7.17)和家母孙式缪(1931.1.20-2020.6.13),按照二老生前立下遗嘱,宣布向东北师范大学捐赠人民币一百万元,设立“读书奖”。此款项来自他们退休后工资收入的结余,为自愿捐赠,无任何附加条件,由我作为委托人执行。

“读书奖”的目的是鼓励学生学习,奖励在校成绩优秀、有突出贡献、特殊才能的大学生或研究生。具体评奖标准和方法由学校或专门管理机构决定,李家不参与,不发表意见。按照父母生前的一贯行事风格,我们请求此“读书奖”不使用个人冠名。建议此奖能够长期设立,连续颁发不少于十年。更希望将来有其他校友(或校方)参与捐赠,扩大及延长此次奖项,建立良好的信誉,鼓励更多的校友回馈母校。我们完全信任东北师大的领导,及基金会和校友办,将此捐款全部用于奖励学生个人。我们对学校做出的一切安排计划和办事效率都十分欣赏。

李冀、孙式缪相识于东北师范大学

父母的一生都勤俭节约,我们从不记得父母有过任何奢侈的花销、他们也未曾有过非工作性的旅游、没接受过任何贵重的礼物、也没有给子女留下任何贵重的物品。当然,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也不可能有过丝毫的行贿受贿。他们的最大经济花销,就是培养子女,为教育付出。直到2000年,父亲个人的所谓“私房钱”,包括稿费、讲课费等全部收入,只有3.7万元。我也是因为见到了那个至今还没提取的存单才相信。

父亲有个渴望读书的童年,有幸得到早期中国共产党教师的帮助,因此走上抗日救国的道路,于1937年成为共产党河南省委领导下的“开封抗日孩子剧团团员”。后来奔赴延安,进入了延安大学的自然科学院,在物理系机械专业,是共产党为建设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同桌同室的学友,是叶选平先生。其间,担任过学院学生会主席,同徐特立老先生等革命前辈有过密切联系。

李冀(左二)与时任校长成仿吾及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合影

父亲1946年从延安出发,随解放军进入东北。曾暂短担任过四平公安局局长,后加入创建东北大学的师资队伍,开始了教书育人的职业生涯。父亲的第一个学生,可以要算他的小警卫员,父亲鼓励他去读书,后来他真的成为佳木斯教育学院的教授,曾于70年代专程来沈阳看望和感谢父亲,为我们子女所亲眼目睹。其实,当年的父亲自己也不过22岁。

父亲重视人才,帮助了很多年轻人。比如,东北师大附中学生,1963年吉林省高考状元丁鄂江,其父母都是东北师大的教授。他大学毕业后被下放到辽宁的一个偏远地区,在一个校办工厂做兼职教师和工人,父亲认为这是对人才的浪费,几经努力,把他调回到高教行业。丁先生最后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两弹一星功臣黄祖洽院士的得意门生,中国第一代博士后。父亲这样举贤不避亲的故事有很多很多。

2006年东北师范大学建校六十周年,李冀(前排左四)与原政治系的同事和学生们在母校相聚

父母桃李满天下,是因为东北师大的学生及学生的学生遍布天下。在他们全部的生活中,都有学生环绕,就连我们这些子女,也逃脱不了这个影响。比如,沈阳最好的中学之一,辽宁省实验中学的很多老师都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而我们兄妹中有三人毕业于这个中学,长兄及二哥均毕业于东北师大附中。

直到晚年,退休后随子女生活在美国,在纽约市老年服务中心的英文课上,父母还曾遇见两位东北师大的毕业生,她们还记得母亲为她们上过课,随后每个节日都寄来贺卡。父亲则经常接到他们的学生从国内外各地打来的问候电话。

母亲孙式缪出生于上海市的一个重视教育的家庭,姥姥就是小学教师。母亲于1949年考入清华大学,自愿报名到了东北师范大学工作,后曾毕业于北京大学俄罗斯文学研究生班。母亲十分重视教育,无论多忙,在我们读书生涯的每一个关键时刻,都曾严格把关和顷力帮助,也是我们教育自己子女的榜样。

父母共同捐献的百万教育基金,在经济发达的今天,虽然已不足挂齿,但这全部来自他们退休后每月工资的积累,具有特殊含义。他们希望通过这份礼物,把一粒粒小小的火种,留在获奖人的心灵里,期待继续发扬光大延安大学、东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的读书传统,弘扬中华民族谦虚好学的读书美德。

下面,请允许我,借用辽宁省教育研究院原院长邓晓春先生为父亲写的一首悼念诗,介绍他心目中的李冀老师。

深切悼念恩师李冀

您从延安走来,

一生是我心中的航塔!

您从东北师大走来,

戴着“年轻的老革命”和“红色教授”的

两大光环,

一直是千万学子心中的偶像!

您从东北局走来,

“振兴东北,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

政研报告,

至今还闪烁着远见卓识的光芒!

您走进了辽宁高教阵地,

响亮地提出“必须按教育规律办大学!”

您亲手组建了第一届“辽宁高等教育学会”,

您主编了全国第一部

《高等学校管理学》专著,

至今它仍然是中国大学的宝贵指针!

您走进了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

拓展了“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和

全国六大区的高校管理干部培训基地,

您主编了全国第一部

《高等教育管理大辞典》,

至今它仍是大学领导者们必不可少的案头书!

第一!

第一!

还是第一!

正是您身上这些数不尽的第一,

造就了您一生的辉煌!

您常教导我们“精神永存,才是最高尚的”,

您做到了!

安息吧!

我的恩师!

我终生都以“一工作就来到您的身边,

并在其后的十多年里,形影不离地跟随着您,

学习做人,学习做事,学习做学问”,

而自豪!

弟子:邓晓春

2020年8月

最后,谢谢大家!感谢东北师大对你们最老的校友的子女如此隆重的欢迎和接待,父母的在天之灵一定会伴随着我们,这一切都让我们十分感动,再次认识到父母高瞻远瞩,做了一件好事。

请让我用父亲晚年最爱对年轻人说的一句话来结束:祝你们成功!

李过江、李培培、李永明、李晓缪

2023.5.9 于东北师范大学

李 冀

1924年2月11日生于河北保定。1937年参加中共河南省委领导的“开封抗日孩子剧团”,被称为“抗战烽火少年”;1939年至1945年就读于延安大学自然科学院物理系,是中国共产党培养的第一代自然科学专业大学生,与原国家总理李鹏、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叶选平等为同窗;1946年离开延安,短暂就任四平市公安局局长。

1946年8月,投身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成立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东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前身)的创建工作;1949年3月,受东北行政委员会教育部和东北大学派遣,赴京接收老东北大学旧部师生员工780余人和教学设备等;1949年7月,东北大学定址长春后任自然科学院教导主任;1950年4月,学校更名东北师范大学后,先后担任过俄语系主任和政治系主任,完成《政治经济学》教材编写任务;1952年11月任学校党委常委;1960年任副教授(高教五级);1962年9月任学校党委副书记,分管学校宣传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1964年9月调入中共中央东北局政策研究室,任理论组组长(行政十二级)及“试笔初稿”副主编;1972年调至辽宁省革委会教育组,后任辽宁省教育局副局长;1980年任辽宁省首任高教局局长(正教授,高教三级,行政十级);1986年调入中央教育行政学院(现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任党委书记及常务副院长;1991年离休,为正部级待遇。

2001年与夫人孙式缪定居美国。晚年自强自立、思维清晰、照顾患病夫人十余年。2020年7月17日,在夫人离世33天后,于睡梦中安然去世,享年96岁。

孙式缪

1931年1月20日出生于天津市,祖籍上海。幼年及青年大部分时间在上海接受初等教育,高中就读于嘉兴秀州中学;194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语系;1951年参军,并分配至东北师范大学俄语系“军事翻译训练班”学习;1952年留校任俄语系助教;1954年初,入选北京大学俄罗斯文学研究生班学习;1956年起在东北师范大学俄语系和中文系任俄罗斯文学及俄语讲师;1972年调入辽宁大学中文系任教,后转入辽宁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室工作;1986年,调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育管理教研室任副研究员;1991年退休;2001年随李冀定居美国;2020年6月13日因病逝世,享年89岁。

1949年,李冀受聘讲师的聘书

1950年,李冀受聘讲师的聘书

1951年,李冀受聘讲师的聘书

1960年,李冀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的奖状

向东师老一辈建设者致敬

向老校友致敬

(图文:东北师大校友会)

【责任编辑:罗天林】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